美元体系现“裂痕” “对等关税”将长期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记者 张琼斯
就在美股财报季“大考”近在眼前的当口,美元指数三年来首度失守99点关口。“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美国罕见的“股债汇三杀”。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全球主要权益市场走出上扬行情,美股却仍下跌。
权威专家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措施激化贸易冲突,扰乱全球供应链,推升通胀和衰退预期。短期内,对美国自身及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都造成巨大冲击;长期看,会推升全球融资成本,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损害美国信誉和美元国际地位,并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内动荡或加剧
“‘对等关税’政策远超市场预期,打破了投资者对全球贸易秩序的长期信任,导致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加剧了美国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引发市场对贸易战升级、供应链断裂和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表示。
“股债汇三杀”,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产生信任危机的直观体现。回顾4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动向,丁志杰表示:一是美国股市暴跌、市值蒸发;二是美债被大量抛售,美元信用受损;三是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加剧市场恐慌和脆弱性;四是避险资产和大宗商品大幅波动。
具体看,“对等关税”政策宣布后,美国三大股指连续多日大跌,各国股市同步下挫。“尽管随着美国宣布对部分国家推迟征收‘对等关税’,全球股市有所反弹,但美国政策反复无常,影响投资者信心。”丁志杰认为,可以预见,美股及其他国家资本市场将持续承压、波动加大。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和重要的避险资产,美债和美元行情经历了“滑铁卢”:美债遭遇史诗级抛售,4月9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高涨至4.5%,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升破5%;4月21日,美元指数自2022年4月以来首次跌破99点关口。
“美债收益率暴涨的结果很严重。”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一旦火势蔓延,美元资产的信用崩溃,美债无人购买,美国“借新还旧”的剧本也将无法进行下去。
尽管美联储的表态遏制了美国长端国债利率的上行势头,但市场人士判断,这场风波还难言结束。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表示,近年来,美债供给规模持续上升,流动性不足问题隐现。“对等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则进一步加剧了美债市场的脆弱性。
“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属性受到挑战,显著加剧美元相关资产的波动。”牛播坤认为,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出现裂痕,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等多项秩序重构或进入加速期。
此外,“对等关税”政策也大幅提高了全球非美国家与美国的贸易成本,加剧全球经济走弱及商品需求转弱预期。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承压,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则持续创新高。
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深刻变革
丁志杰认为,“对等关税”政策还将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产生长期影响。
首先,经济主体融资成本将上升,债务风险可能加剧。反复无常的“对等关税”,增加了进口成本和贸易不确定性,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推高全球长期借贷成本,金融机构需要重新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面临信贷风险与跨境业务调整。加征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贸易成本上升,降低企业利润前景,可能使企业推迟跨境上市或并购计划,影响企业债券信用评级。
再其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难度将有所加大。金融机构面临不确定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对风险管理模型重新校准,纳入更多风险因子,考虑更多极端情景。
最后,各国或将被迫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应对关税冲击。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或将引发其国内滞胀风险,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增长预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也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中国应对外部冲击更从容
“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我国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会在短期内承压,但鉴于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强大的产业链韧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丁志杰表示,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更丰富,出口结构更多元,产业链完备性和供应链韧性也更强,应对外部冲击也将更加从容。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认为,当下,中美经济周期相对位置较此前而言对中方更加有利。中国的对冲政策储备足、空间大,并且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科技产业革命浪潮中处于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企业出海,拓展新兴市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对美出口依赖度已大幅降低,这也将增加我国在对美博弈过程中的经济韧性,提升博弈优势。”董忠云表示。
从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认为,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中国正在科技产业的赛道上迅猛奔跑,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比如,在AI领域,中国科技公司展现出强大实力,开发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目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上均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中国的创新投入也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
德意志银行、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看好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前景。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中国股市研究策略报告称,2025年将成为全球投资界重新认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年。
发表评论